文章内容

“四个突破”描画共建共治新图景

进一步提高社会治理水平,需要创新社会协同治理。近年来,新区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广泛引导凝聚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通过优化顶层设计、完善保障机制、扩展多元主体、丰富载体形式,实现了协同共治体制构建、规范建设、供给结构、社会活力“四个突破”,推动了社会协同共治创新发展,初步形成辖区多元共治、协同参与、活力迸发的局面。

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党建引领

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的要求,新区积极优化顶层设计,推动协同共治体制构建实现新突破。

在区级层面,新区成立社会治理工作委员会,下设社会协同共治专门委员会;在镇街层面,组建镇街社会治理工作委员会;在社区层面,确定社区书记为第一责任人,从不同层级强化协同共治的党建引领。“通过构建‘区-镇街-社区’三级工作体制,新区树立了全新的治理视角和维度,实现了治理资源由‘单一分散’向‘多元整合’转变,逐步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社会协同、多元参与、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路径。”新区社会治理中心社会协同科负责人韩杨表示。

据了解,为进一步推进多元协同共治,新区还积极打造社会治理公益联盟,在镇街建立社会治理公益联合会,推进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多元主体有效联动;建立专业社会工作协会,汇集全区50余家专业社会组织及30余名专业社工,成为参与社会治理的平台枢纽型社会组织。

更值得一提的是,新区还积极完善联系指导、考核评估、引导激励等保障机制,建立社会治理基层“包片”联系指导机制,制定《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积分办法》,建立社会监督员信息库,每年设立50万元奖励资金等,进一步推进了协同共治的规范化建设。

扩展多元主体优化供给结构

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营造离不开社会各方,尤其是辖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参与。新区打造区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每年投入400万元专项发展基金,全区3A以上等级社会组织达23家。同时,在30%的城市社区和10%的农村社区开展社区社会工作试点,推进现有社区工作者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过渡。目前,新区共有1300余家社会组织,近300家社会团体、14万余名志愿者活跃在基层社会治理平台上。

为广泛引导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宗教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等主体有序参与社会治理,新区还创新研究制定《关于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实施意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内容及评估标准》等指导性文件,2018年共开展各类社会治理活动2100余次。

此外,新区还通过打造公众投诉热线和微信公众号等诉求平台,全面完善群众利益表达机制,年度接受并处置群众反映各类社会问题达17万余件,进一步推动了全民共建共治共享。

丰富载体形式激发社会活力

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落脚点在基层。而今,走马西海岸,基层社会治理风生水起,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正逐渐成为一种现象。

近年来,新区将品牌引领作为推进协同共治的重要抓手,构建起了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格局。据了解,过去一年,通过引导新区团委打造“励‘青’图治”社会治理品牌,累计参与青年1500多人,受益群众达2万余人;引导区红十字会打造“志愿优我、十字播爱”志愿品牌,参与志愿者1300余人次,受益群众1万余人;组织近10所驻区高校、百个大学生社团、万名大学生参与社会治理,打造大学生社区参与社会治理“十百万”工程品牌,组织开展活动480余次。

新区还积极依托平台链接资源,建立完善“线上、线下”社会化服务双选平台,建立集多元主体服务供给和镇街、社区服务需求相匹配的信息互动平台,利用平台开展各类社会治理活动60余次。

为推进居民自治,新区还积极推进村规民约、社区公约的制定和完善,制定《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实施意见》《青岛西海岸社区城乡社区协商事项目录》,逐步实现基层民主协商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李 涛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