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巧手竹编摘穷帽

1月2日清早,数九天的寒风清冷凛冽,竹林环绕的琅琊镇大南庄村还在沉睡中。69岁的王茂聚从炕上爬起来,来到院子里的压井前,打满每天的第一池水,将前一天破好的竹篾子按进水中泡发,压水声唤醒整个村庄。

竹编20年麻利双手做出精细好物

王茂聚是村里的贫困户,这是近20年来他每天都要重复的工序。“竹篾子用水泡过会更柔软,编起来省劲不说,形状也更贴合。”王茂聚笑呵呵说着,家里祖辈以竹编谋生,自己师从父亲掌握了这门老手艺,“一根竹子从锯成竹节,剖成篾片,到编织成竹编用具,要经过砍、锯、切、剖、拉、撬、编、削、磨等好几道工序,全部需要手工操作。”

王茂聚拿起一根竹子,用竹刀把20几个竹节一一刮平,再用一个“十字”形码子将竹子破成十字口,“蹭蹭”几下一根竹子便破成了四根长条,虽年近7旬,但做起竹编活的王茂聚却十分麻利。

“破篾子是竹编的第一步。”王茂聚说,篾子的粗细、长短、厚薄各不相同,单一个提篮用的篾子就有7种不同规格,“破开的竹子必须一次完成,竹子干了就来不及了。”

“天冷了,人老了,一天下来也就能做一个提篮。”边说,王茂聚边从水池中捞出一捆竹篾,开始给提篮绑把手,“编好了就拿到集市上去卖,一个提篮十几块钱,生意好的时候能卖出去五六个呢!”他伸出被竹丝划得伤痕累累的手指,向记者比划道。

横生变故老两口乐观坚强不畏难

-7℃的气温,让记者忍不住跺脚。王茂聚看在眼里,笑意盈盈地停下手里的活儿,把记者让进屋暖和一下。

带木把手的饭橱、磨圆了角的桌柜,在王茂聚家里,一些多年未见的农村老物件映入记者眼帘。这些带着岁月记忆的旧陈设,被王茂聚爱人樊培秀打理得一尘不染。记者走进里屋,被醒目的全家福吸引了目光。

“这是俺家独子一家三口,小孙女那会儿才3岁,今年都快14岁了。”樊培秀告诉记者,2009年的一场变故压垮了原本幸福的一家人:儿子因工伤截了肢,丧失了工作能力。为了给儿子治病,原本只是自给自足的家境一落千丈,负债累累,入不敷出。

“这几年没少接受政府、儿子单位和各方好人的扶持,赶上了好社会,日子虽难但也很暖心。”王茂聚指着自家顶棚说,政府来给家里重修顶棚,翻新了屋瓦。

脱离低保要靠自己力量改变生活

眼下,靠自己的双手,王茂聚已顺利脱离低保。未来,他还希望靠自己的努力摆脱贫困户的帽子。生活渐渐回归常态,王茂聚没有停止劳作,还是每天蹲坐在院子里编竹器,“从不放弃”成了他的人生信条。

“虽然被列入精准扶贫户,政府补贴帮助也不少,但我哪怕一天编一个提篮也能换回十多元钱,多少可以补贴点家用。”王茂聚说,要活出自己的精气神,要用自己的力量改变生活。

“你们聊着,趁着中午暖和,我再干会儿。”谈话间,王茂聚再次拿起竹刀起身出门,忙起了活计。记者随着起身,再次回望这一简陋却整洁的小屋,樊培秀为迎接新年而新刷的墙漆,仿佛透漏着两个老人对生活毫不妥协的韧劲。 王 雪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