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沐改革春风 灵山岛华丽蜕变

灵山岛毛家沟村老支书肖为青见证海岛改革开放40周年

肖为青是灵山岛毛家沟村老支部书记,自1986年上任后一干就是18年,在村中备受尊敬与爱戴。初见肖为青,他站在毛家沟村村委会大院里,温暖的阳光徐徐洒下,斑驳的树影印在他的脸上,他把目光移到了前面的环岛路上,闭眼、屏息,脑海中的一切瞬时变样:平整的水泥混凝土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分离溶解,露出伴有积水的壕沟与凹凸不平的土路;宽敞明亮的楼房、砖瓦房迅速低落变成冒着炊烟的石头房;远处的商店不见了踪影,只有推着车沿街叫卖的小贩儿小心翼翼地躲着路上积水洼坑……如此这般穿越,是肖为青喜欢的回忆方式,唯有这样,才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改革开放40年来灵山岛的巨变!

1977年,26岁的肖为青是毛家沟村的生产队长,每天早上,他都会站在离家不远的坡上,扯着嗓子吆喝村民出工。

“当时的灵山岛,那叫一个破哟,晴天一身土,下雨满街泥,是最真实的写照。人们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地瓜干都不能敞开肚皮吃,过年才能吃上顿白面饺子,山上光秃秃的,野菜都被村民挖干净了;村里全都是石头房、土屋,屋里也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晚上照明点的还是煤油灯……”说起以前的苦日子,肖为青感慨万千。

1978年末,改革开放,年轻的肖为青自然也做好了迎接巨变的准备。当再站到坡上招呼大伙儿上工的时候,肖为青看着村里土路上的飞灰,壕沟里的积水,心里想象着这里未来的模样,更期待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快一些吹到胶州湾,吹到灵山岛。

肖为青期待的变化在灵山岛渐渐发生了,改革是从土地经营体制的变革开始的。“80年代初,国家开始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种什么、种多少、怎么种,这些都自己说了算,大伙儿的积极性一下提升上来了,真是‘人叫人干人不干、政策调动一大片’,村民带着水壶和干粮,在田里一干就是一天。”肖为青回忆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民种粮积极性得到释放,粮食产量年年提高,灵山岛上的村民从此告别了缺粮饥饿的日子。“不仅是土地包产到户了,村里的渔船也作价承包给了个人,一般是几家合包一条船,出海打渔,挣的钱年底按照每家的出资额分配。种田、打渔,收入除去交给公家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一年一年收入越来越高,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好。”肖为青告诉记者,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村民不仅吃饱了饭,还渐渐地把石头房、土坯房改建成了砖瓦房、楼房,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也渐渐“飞”入了灵山岛寻常百姓家。

改革开放带来的福利远不止这些。令肖为青感受颇深的,还有岛上的路、村民用水、用电的变化。“改革开放后,环岛路、村里的路都进行了硬化,土路变成了水泥混凝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出行景象不再,富起来的村民也添置了摩托车、电瓶车、小汽车,出行越来越方便快捷。90年代开始,岛上陆续建起了多处蓄水池,逐渐解决了岛民吃水的问题。岛上也通了电、通了网,现在的生活跟城里没啥两样了。”说起现在的生活,肖为青喜笑颜开。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灵山岛的海岛旅游也越来越火,村民纷纷搞起了农家乐,做起了小生意,日子越来越红火,许多在外打工多年的年轻人也回到了岛上。

在肖为青看来,灵山岛的变迁就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的缩影,“党的好政策让村民不断尝到甜头。现在国家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相信,借着政策的春风,以后的日子会更好!”

从40年的过往中穿越回来,肖为青从村委会大院踱步回到村委接待室,看着报纸上“乡村振兴”的新闻,他眼中浮现了幸福的期待……宋迎迎

■记者手记

40年变迁感受海岛发展脉动

1978-2018年,40年弹指一挥间。

当40年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改革开放成为中国发展最显著的特征:农村改革、城市改革、企业改革、市场改革、文化改革……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华夏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孤悬于黄海中的灵山岛,也迎来了发展的“春风”。

平凡生活看改革,细小变化现发展。如今的灵山岛,道路平整,环境整洁,村民富裕安乐,俨然一处美丽的海上桃花源。而随着旅游路线地不断开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民宿、农家乐的兴起,灵山岛正以最美的姿态迎接源源不断的外来游人,共品海岛之美,共享改革开放的发展红利。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在新时代新起点上,灵山岛的改革开放之路仍在继续……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