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苏东坡与琅琊台的渊源

历史上有位文学大家,近千多年来他的名字光辉熠熠,他的生平灿耀青史。很少有人知道,声名显赫的他与琅琊台有着不解之缘。

他为琅琊台上的刻石篆跋,不经意间使这块秦刻石及琅琊台声名大振;他情不自禁地为琅琊台赋诗撰文,诗文随千古琅琊而流芳千古……

他就是苏轼(1037—1101),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东坡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他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至黄州。他曾任祠部员外郎,当过密州、徐州、湖州的知府,哲宗时又任翰林学士,当杭州、颖州知府,官至礼部尚书,后被贬至惠州、儋州,最终病死在常州。

苏东坡的命运和仕途可谓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但人生的任何情节都挡不住苏东坡灼灼闪耀的才气,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其词豪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著作《东坡全集》、《东坡乐府》、《东坡七集》等。苏东坡擅书法绘画,并有大量书迹、画迹存世。他的诗文书画艺术被后人赞为卓绝之美。连文学家欧阳修都说,每收到苏东坡的作品,就欢乐终日。

苏东坡的浩浩才气,于当世无二,令后世诸多大家也只能望其项背,高山仰止。

那么,这样一位文曲星般的人物,如何到了琅琊台呢?春秋时,齐国有八神,其中的四时主神祠就建在琅琊山上,琅琊台更是秦皇汉武的祈福胜地。历朝历代的政治风云赋予琅琊台更多的神秘,以及更深厚的文化积淀。山海相依,风光旖旎,琅琊台的优美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了诸多文人墨客,他们来此凭古论今、观光览胜,吟诗诵文。据《琅琊台志》说,唐宋年间,李白、白居易、李商隐、熊曜等,明清年间丁耀亢、高凤翰、刘翼明、王无竟、李澄中、颜悦道等都为琅琊台留下了文墨书香。其中,就有大文豪苏东坡。他用《书琅琊篆后》记录了他来琅琊台的起因。

苏东坡在《书琅琊篆后》中说,从秦始皇28年算起,至当时有一千二百九十五年了,他来驻守高密,于民间偶得旧纸本——琅琊刻石的拓片。他又评论说,秦朝虽无道,然而所刻下的碑文属登峰造极的书法绝品,其文字之工,空前绝后,世人莫及。琅琊刻石上的字,给书法造诣极深的苏东坡以强烈震撼,也像块巨磁一样吸引他决然前往琅琊台。

这块琅琊刻石,不是普通的刻石,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历代皆有高评。刻石上的字,也不是普通人写的。均为秦朝李斯用小篆书写,“颂德诗”部分是李斯为卿时所写,“二世诏书”部分为李斯为相时所书。

琅琊刻石是公元前219年,始皇二次东巡到琅琊台时所刻。琅琊刻石共496字,呈棱形锥体状,原立于琅琊台之上。始皇死后,秦二世也到过琅琊台,并在该刻石边上又题刻 79字。后世所说的琅琊刻石,即指在同一块石头上保存的秦始皇、秦二世的题刻的统称,是同一块。琅琊刻石自秦以后,史书多有记载,足见其在历史风云中的重要性。

后来,苏东坡的庐江好友文勋也恰巧有事到高密来,此人也好古善篆,深得李斯笔意,模仿功力超强。于是文勋见到刻石后,大为赞赏,他情不自禁开始篆刻临摹刻石。按清乾隆《诸城县志》载:“惜文勋摹刻既亡,无从取而对勘之。”文勋壮志未酬身先死,呜呼哀哉!

由此,苏东坡因刻石而了解琅琊台,几度登临视察琅琊台,写出关于琅琊台的诗也就大有可能了。

关于琅琊刻石,还有其他故事。与苏东坡同年代的著名金石学家赵明诚在其《金石录》中也对琅琊刻石作了著录。赵明诚(1081-1129),密州诸城(今山东诸城龙都街道)人,宁徽宗崇宁年间宰相赵挺之第三子。著名金石学家、文物收藏鉴赏大家及古文字研究家。他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丈夫。李清照也是山东人,生于章丘,出嫁以后,与丈夫志趣相投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或许,琅琊刻石也在当时被赫赫有名的大才女所瞩目呢。也或许,同为当朝诗词名人,苏东坡、赵明诚、李清照就琅琊刻石直接或间接有交集交流呢。

李 蕾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