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用麦草绘制生活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其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中国最早的手工业巨著《考工记》对造物设计的原则进行了总结。哲人们所谓的“天人合一”,也正是艺术工作者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利用生活中的平凡之物,创造出不平凡的画作。泊里麦草画以其精细、繁琐的制作,凝练而成的出色艺术价值,堪称为“民间艺术一绝”。犹如一幅田野里的金色画卷,为我们徐徐展开。

金色希望

小麦,在我国灿烂的农耕文明里一直被人们视为神圣之物,它象征着丰收和财富,是餐桌上司空见惯的主食。以麦为源,巧手创作。聪慧的祖先以麦秆为原材料进行艺术画创作,千年历史的岁月痕迹却挡不住麦草画鲜艳的色泽与古朴的本色。

传说东汉刘秀被王莽追杀,万般无奈时藏于麦地之中,麦草随即化为树林保护刘秀。刘秀称帝后,当地人便视麦草为祈福迎祥之草,并制作麦草画供奉朝廷。大雅之堂上的民间画作,我国古文化艺术史上的一枚瑰宝。麦草画传递出的是艺术创作者们对于生活的无限热爱与美好希冀,如同升腾而上的金色希望,照亮远方,照射进西海岸这方土地。

巧夺天工

娇美的牡丹绚烂绽放,蝴蝶闻香翩然起舞;飞驰的骏马如疾风一般在草原之上驰骋;红日下,一对仙鹤停留在松树枝头,寓意着松鹤延年......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在眼前展现,巧夺天工的技艺令人感叹造物者的巧手妙心。无论是天地风雨、花鸟虫鱼,还是人物风景、书法文字,一场关乎制作者耐心、毅力以及审美能力的考验,经过熏、绘、刻、烫、贴等二十多道工序,将泊里麦草画独一无二的艺术之美尽情展现。

麦秆的选取是做好麦草画的第一步。泊里镇邱家庄的王福来,在学习了解河南麦草画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创作技巧,“河南的麦秆产量足、形态好,不像咱们本地的麦秆一骨节一骨节,所以我会选用他们当地的麦秆为原材料。”每年从河南买回大批的麦秆,是他一如既往坚持的原则。所谓“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创作麦草画的每一道工序在旁人看来或许很简单,但却着实需要创作者们用心的琢磨。泊里镇朱家河村的丁锡森,利用自己的经验设计出工具辅助创作,“我自己琢磨出的工具,用着很顺手。利用这个细针划破麦秆,剖开后浸泡软化,待麦秆干燥后推平,麦秆条便准备就绪了。”之后对其进行染色,五彩斑斓的麦秆条在阳光下散发光芒。

烫画,是泊里麦草画惟妙惟肖、出彩灵动的点睛之笔。2011年入选北京《中华民族艺术珍品馆》展览的《五牛图》,其精美之处便源于此。以烙铁代笔,顺延牛身体的纹理,深浅浓淡的考究、层次纹路的细致,近一个月的日夜交织,创造而出的美丽震撼人心。

复杂精细的工序之后,再为泊里麦草画装裱修饰。一幅幅活灵活现,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作品应运而生。古朴典雅的气息扑面而来,巧夺天工的感叹在心头萦绕。

民间一绝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麦草画将传统文化内涵用现代手法重塑,无论是装饰性还是欣赏性,都体现着中华民族一贯秉承的聪慧与精巧。泊里麦草画以一种新兴的传统工艺,不断创新发展着。座屏、台屏、大中小型的样式,多种字画图案与现代家具摆饰相契合,无论是家中、宾馆、店铺、会议厅都闪动着泊里麦草画靓丽的身影。不会褪色的永恒之美,更是让人难以忘却的纪念。

当泊里麦草画大量流通于市场,创造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吸引着更多人加入其中,这便是民间艺术的魅力。材美工巧、点草成金,麦草画展现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是艺术创作者心目中无需多言的真谛。

金色的麦田随风舞动,从中而生的手工技艺历久弥新。泊里麦草画用旺盛的生命力传递着希望,奔向远方、奔向世界的舞台。

文/邱萃慧 图/王果然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