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国际顾问委员会(智库)第四次会议发布多项成果

270亿元中德未来城“揭盖头”

仲夏六月,万物葱茏。6月28日,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国际顾问委员会(智库)第四次会议在中德创意中心汉德D-ZONE举行。中德双方19位高级资深顾问及特邀嘉宾围绕新时代下园区如何发展、如何以培育新动能开展对德产业合作,进行了广泛深入、科学严谨的研讨论证。

本次顾委会新增了西门子股份公司前董事长冯必乐,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主任、教授王建斌,著名画家、雕塑家、导演蔡玉水三位新顾问,共同为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发展建言献策。

作为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实现科学发展、民主决策的国际化、机制性创新之举,顾委会已走过四个年头。顾问们的意见建议和达成的广泛共识为园区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及借鉴,园区也成为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国际化新平台,迈入生态发展的2.0时代。

中德未来城规划发布

顾委会上,中德未来城规划正式发布。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介绍了未来城规划编制的意义和创新特色。

“中德未来城是园区2.0版本的概念规划和城市设计。在这里,未来生态、未来生活、未来生产都是结合大数据智慧运行,我们不仅是新造了一个城市,更是造了一个新的城市生态。”吴志强说。

记者了解到,未来城位于园区团结路以南区域,项目总投资约270亿元。由吴志强院士牵头,联合清华大学、德国S4以及青规院等国内外18家高水平的规划专业技术单位,进行了项目规划编制协同创新,并在全国首次应用了城市规划CIM技术系统,进行智能化的设计、建设和管理。

与会顾问们认为,未来城规划在中国同类规划中处于领先地位,具有示范意义。城市设计内容完整,对总体系统设计和魅力空间均有深入的要求。在建筑高度设计方面做到了高中低相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达到了较好深度,城市设计和控规也有较好结合。这为今后高标准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智生态+智生产+智生活,未来,这里将会是一座智慧社会5.0的未来之城。”吴志强介绍,他将在这里建立院士工作站,成立德国城市可持续基因库,可以查到德国城市可持续的基因及运行管理模式,这在世界上尚属首次。

未来三年,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将把未来城的蓝图变为现实,在新区打造中德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标杆和灯塔。

园区体系获国际认证

会上,世界著名认证机构德国TüVNord公司气候与可持续组全球业务负责人RainerWinter为园区颁发了2030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认证证书。

评估认为:该指标体系符合《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符合国际生态园可持续发展实践的最新要求,代表了国际生态园的一流水平。

“在推进绿色生态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为指导准则。”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有关负责人介绍,2012年,园区就借鉴德国莱茵模式,先行建立了可量化的40项生态指标,为各项建设划下了“生态红线”,该指标体系取得了TüVNORD认证。

2017年6月,结合国家、省、市对国际合作园区战略发展定位要求,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启动了2030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编制工作,参考联合国2030、联合国人居三等标准,将园区生态指标体系进一步提升完善,构建了以“经济健康持续、生态特色鲜明、创新驱动发展、全球开放包容”为愿景的2030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形成了可监测、可统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指标2.0版本。此次2030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认证发布,标志着园区在创建国际一流园区和打造中德合作的世界样板工作中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低碳发展迎来里程碑

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承担着探索中德两国在生态领域可持续发展路径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园区与西门子在可持续城市发展领域展开深入持久的战略合作。

会上,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北区总经理林泽波发布了《中德生态园城市可持续发展关键绩效与低碳实践研究报告》,这是园区低碳发展道路上新的里程碑。

“我们利用西门子的低碳城市发展评估工具对园区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发布《创新驱动引领中国园区的绿色低碳发展》的研究报告,这表明新一代园区追求可持续发展并不需要以牺牲经济的指标为代价。”林泽波说。

据悉,在保证GDP快速增长的同时,园区将完全有条件在2020年将碳排放总量控制在25.3万吨左右,其中工业领域减排潜力为12.9万吨,能源领域减排潜力为9.2万吨,建筑领域减排潜力为13.6万吨,交通领域减排潜力为1.6万吨,园区一期启动区在2020年与常规发展模式相比,将实现减排37.3万吨。

“未来,园区人均碳排放和单位GDP碳排放的强度远远低于中国平均水平以及部分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为正确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相信双方合作最终能够打造一个面向未来的绿色低碳、创新开放、宜居宜业、多样化的生态园区,为中国园区的建设提供一个理想的样板。”林泽波说。(刘腾 董古月)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