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端午粽子香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一首儿歌在耳畔弥久萦绕。

端午,在村人眼中是个重要节日。这时节正值三夏,农活再忙村人们也要包粽子、插艾草,一辈辈承传下来的传统在这一天里更蕴含了富贵兴旺、趋吉避凶的寓意。

端午早几天,家家户户已备好了包粽子所用的物料,淘洗完糯米,泡好花生、大枣、红豆后,左邻右舍的婶子大娘们就相约凑在一起,有说有笑地忙活开来。

老家包的粽子和南方的三角粽子不一样,是用粽叶包成两个长条状的粽瓣,合在一起,大体形状如同韭菜盒子捆在一起。别看当年的粽叶只有巴掌大小,几张粽叶放在婶子大娘们的手里,顺次排好叠压在一起,然后将最大的一张放在正中便有了粽子的外包装。将备好的米用勺子盛到棕叶上,里面掖上几粒花生仁儿或红枣儿,然后把粽叶收拢、叠压,待另一人也包成一样大小的粽子后,两瓣粽子合在一起,抽几根泡软的细稻草缠绕几道将其捆好,一个亲亲蜜蜜合抱在一起的米粽儿就包成了。

灵巧的婶子大娘们包粽子的经验极丰富,几张粽叶几把米早已心中有数,她们两手上下翻飞,配合得严丝合缝,边包粽子边七嘴八舌唠起家常,自家的收成怎么样,大棚里又种上什么蔬菜水果,张家的小子在哪个城市里做工,李家的大姑娘什么时候出嫁……不觉间,村人家的大事小情全都数落了个七米八糠。

孩子们也一改往日的调皮劲儿,围在糯米大盆旁边,看着大人们眼花缭乱地包粽子,忍不住把手悄悄伸到盆里去抓一下泡软的糯米。看到大人们包完一捆粽子后,自告奋勇地接过来,装出吃力的样子将粽子放到空盆中,不时再用小手数一数:一个、两个、三个……哇,这么多呀!

傍晚时分,粽子下锅了。一个个青绿色的粽子放到锅中,缝隙中间放上洗好的鸡蛋,再摆上几个自家腌制的鸭蛋,舀满水,盖锅续柴,便烧火蒸煮了。几袋烟工夫,浓浓的粽叶香随着袅袅升腾的蒸气从铁锅里撒散而出。沁人的清香再一次把孩子们逗诱来……少倾,热气腾腾的糯米粽子出锅了,不待凉透,孩子们便急三火四地剥掉烫手的粽叶,红白相间、交融一体的粽米刚刚露出小尖尖儿,就猛咬一口,热粽烫得孩儿伢子哇哇直叫,蹦来跳去,欢成一团。刚出锅的粽子满嘴溢香,回味悠长。劳累一天的男人们,再忙也不会忘了割上几把艾草,回家后摘除枯叶,再整整体体地把艾草捆好插在门楣上。进屋来,香喷喷的米粽和菜肴早已准备停当。抿几盅烧酒,就几款菜肴,尝几枚煮蛋,吃两个香粽,劳累在心恣中消解,情意在无言中升华。

“白白糍粽美,青青米果新”。千年的端午习俗弥久延续,溢香的粽子,如今已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它更成为文化传承的一个符号,成为萦绕在无数游子心头上的一抹乡愁。

(泊里镇政府)周衍默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