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美丽乡村美美与共

生态宜居 乡村蝶变

走进琅琊镇台西头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渔家风光画卷:远处,波光粼粼、海天一色;眼前,错落有致的渔家小院掩映在绿树丛中;屋后,老人们在树荫下悠闲地拉家常;一条平坦洁净的柏油路穿越村庄,直通码头……

台西头村面朝大海,北靠琅琊台、南临琅琊港,具有发展渔业、旅游业的独特优势。近几年,随着环境改善,游客逐渐增多,台西头村紧紧依托区位资源优势,把发展以家庭宾馆、渔家宴、渔家乐为主要内容的民俗旅游,作为引导渔民弃船上岸、转产增收的主攻方向。“每到周末,温暖适宜的气候都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游玩,来到这里不仅可以登山观海,还可以吃渔家宴、住小渔村,尽情领略最具渔家风情的民俗文化。”村书记肖长满告诉记者。

能够吸引游客前来,除了台西头村独特的区位优势,生态环境的改善更是功不可没。近年来,台西头村积极响应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的总体部署,深入落实生态优先战略,切实保护海洋资源,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截至目前,该村共清理海岸线2公里,清点养殖大棚及看护房3万平方米,岩礁池200余亩。“好的环境也改变了老百姓以前的生活习惯。”肖长满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如今,村民们都养成了不乱倒垃圾、不乱泼污水的好习惯,村子里和家里都干干净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村民肖维来以前从事渔业养殖行业,随着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的推进,岸线风貌初步恢复,村里景色越来越美,游客也随之增多,夫妻二人投资20余万元开起了渔家宴。“城里或是外地的客人看中的就是我们村的美景,保护好环境,找准路子,人气上来了,我们的钱袋子也就鼓了。”肖维来笑着说,今年他打算把二楼的三个房间装修一下,把家庭旅馆开起来,让来村里采风、海钓、爬山赏景的游客,尽情享受渔家风情。

村子美了,游客来了。站在肖维来家二楼平台上,吹着初夏的习习海风,赏着远处斋堂岛美景,记者不禁感慨,若在此地安家乐业,乃人生之美事。

王 康

以产兴村 以产富民

走进泊里镇蟠龙庵村,古香古色的街道,干净清爽的环境,让人不由感慨这个村庄的美丽。近年来,该村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总体部署和美丽乡村的建设要求,推动村庄向产业发达、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管理规范、文明和谐的新型社区不断迈进。“我们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优势和青岛皇丰粮油食品有限公司,规划建设占地面积约550公顷的蟠龙庵村物流园区,打造全省最大的农产品、食用油、调味品展销云商中心,为村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该项目预计2019年中旬完工,实现年销售额6亿元。”提及蟠龙庵村的产业发展,村支部书记王玉宏信心十足。“作为本土企业,近年来,我们在做好自身发展的同时,坚持致富不忘乡邻。”青岛皇丰粮油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彦荣介绍,随着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对周边辐射带动作用也不断加大,共吸收本村400多户村民和周边100多个村庄加入种粮、储粮工作。为实现优质优价,企业制定了详细种植要求、粮食储存细则等,每年推动本镇及附近农民实现增产增收。如今,老百姓种植粮食有了技术、有了去所,没有了后顾之忧。

实施源头活水工程,开拓产业富民新局面,如今的蟠龙庵村,秉承以“以产兴村、以产富民”的理念,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了畜牧、苗木种植等规模较大的支柱产业。目前,全村现有粮油加工企业一家,面粉日产量400吨,在西海岸的市场占有率达到80%;养殖业以蛋鸡、生猪养殖为主,带动了饲料加工、畜牧产品销售等产业迅速发展。此外,全村共有个体工商户34家,提供了充足的就业岗位,促进了村庄经济繁荣发展。“2017年,我们实现村集体收入5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万余元。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利用村庄的农业基础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庄、种植观光为主的乡村旅游业,引导农民积极投身旅游事业开发建设,增加村民创收,增添村庄活力。”王玉宏表示。

孙雯丽 薛秋月

一纸村史 留住乡愁

一条弯弯曲曲的长廊,两侧是村里的老照片,历年的报纸、书刊摆放得整整齐齐,几张长桌上堆放着各类文史资料,墙边的橱柜也被各类年代久远的老物件、票据、花名册塞得满满当当,这便是大泥沟头村的“村史馆”。

张家楼镇大泥沟头村,被誉为“中国江北第一画家村”,因结缘油画,撬动了该村的文化产业经济,村民从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村居改造又让大家住上了新楼房,变成了“城里人”。

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我们之所以要收集村史,就是认为村里的历史典故、民俗风情不能只让村里的老人知道,也得让孩子和后代知道。”大泥沟头村党支部书记王承强说。

提到大泥沟头村的村史馆,就不得不提提它背后的故事。大泥沟头村启动村居改造后,村民红红火火忙装修,搬新家,王承强书记的小孙女却问道:“爷爷,为什么别的村住平房,我们和他们不一样?”王承强意识到,晨种昏眠的老一辈作息和鸡犬相闻的田园生活已经成为村民心中的记忆,而年轻人,尤其是孩子们已经无法感受到手捧泥土的乡村幸福,于是,村民大会一合计,决定把这份幸福保留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村史馆。

一纸村史为大泥沟头村保留了一份特殊的记忆。谁家的老人拄着拐送来几张旧粮票,谁家在外地的亲人邮回来几张老照片,村史馆缺了什么,又多了什么,都成为乡亲们热议的话题。村史馆不仅保护了村庄文化。还让村民、游子们找到了自己的“根”。

“现在村里到处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太极拳、广场舞、小戏小品、剪纸等文化惠民活动办得红红火火,镇里的综合文化站也迁了过来……处处都是文明和谐的生动画面,我们村还被评为‘全国文明村’。”说起这些,王承强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村民们一张张笑脸,都是获得感的温暖印记,映射着新时代的精神风貌,彰显了文化自信之美,繁荣兴盛的农村文化,焕发着乡风文明新气象。 孙雯丽 董 雪

强化党建 幸福加码

在六汪镇劝礼村,村民刘宝明正在田里忙碌农活,进入六月份,天气明显热了起来,不一会儿,他就要站在路边树荫下休息一下。看着村里的水泥路,喝着甜甜的自来水,刘宝明脸上挂满幸福的笑容,要知道在去年这个时候,村里还是另一副样子。“过去村里都是土路,出门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刘宝明回忆说,“村里的自来水烧开后水面浮一层白色物质,据说水质不达标,我们只能去远的地方挑水喝。”

像这样的民生问题还有不少,以前村班子比较弱,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2017年7月,原村书记因年龄原因主动提出不再担任书记,刘然堂被任命为新村党支部书记。担任书记后,刘然堂先从抓党建工作入手,认真组织全村党员开展各项学习,并按照镇里的考核要求严格对村里党员进行考核,很快加强了党员凝聚力。

班子理顺后,刘然堂着手解决村里的道路问题,2017年协调镇政府修了13000平方米水泥路。“今年还有4000平方米的支街和小巷也要建水泥路,解决大家出门不方便的问题。”刘然堂介绍说。过去村里有自来水,但是水质不达标,刘然堂也一直记在心里。去年重新修建了村里一口老井,村民终于喝上了达标的自来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从2016年全镇考核因计生问题被一票否决,到2017年全镇考核第9名,劝礼村实现了跨越。由于工作得力,劝礼村党支部被评为2017年度六汪镇先进党支部。“今年我们计划把村里河滩两边的土地流转出去,增加一部分村集体收入,以后能为大伙做更多的事。”刘然堂展望道。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农村基层党组织,就要培养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让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张海铎 唐瑞明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