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让土地流金淌银

胶河管区朱家沟村土地流转建大棚 农民务工赚收益

5月15日,在胶河管区朱家沟村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内,村民刘丰业正推着耕机翻土,忙得大汗淋漓。刘丰业是朱家沟村的村民,66岁的他把家里的7亩土地按照每亩1000元的标准流转了出去,建成了蔬菜大棚。

不再靠天吃饭过旱涝保收的好日子

刘丰业夫妻俩都在蔬菜大棚里打工,妻子做一些简单的栽种、除草等工作,一天挣七八十元;刘丰业则在大棚里翻土、起垄、施肥,每天能收入一百多元,如此算来,夫妻俩一年的工资收入保底就有4万元。

工作间歇,刘丰业蹲在大棚口为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家里的土地流转后,一年流转费收入7000元,再加上在园区上班的工资收入,一年的总收入得有5万多元。“像我们这个年纪靠种地营生,身体真是吃不消。现在这样流转了土地,在大棚干点零活,轻松不说,收入还翻了好几番!”计算着这一年的收入,刘丰业露出满意的笑容。他说,希望大棚发展越来越好,这样他们将来的生活就不用担忧啦!

在朱家沟村,不再为生活忧心的不止刘丰业一家。“村里210亩土地整体打包流转建成了现代农业示范园,现在家家收租金,人人能够挣工资。”朱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孙书勤告诉记者,村民们不再靠天吃饭,过上了旱涝保收的好日子。

村里有了大动作210亩土地整体打包

棚内蔬菜长势旺盛,村民们干劲十足面露微笑。阳光洒下来,静谧美好,走在朱家沟村干净整洁的水泥路上,记者难以想象朱家沟村过去的模样。

“村里的青年人都出去打工了,留在家里的慢慢年纪大了,地都没人种了,也种不动了。”跟记者聊天的是村民刘丰新,63岁的他是村里最年轻的男劳力,包揽了村庄里的环境卫生工作。他告诉记者,以前村里没有医务室,没有小卖铺,“都靠种地为生,能赚几个钱呐。”

村民们忧心的事情一直缠绕在朱家沟村两委的心头。“靠种地是不可能发家的,要致富就得找别的出路。”孙书勤说道。然而,缺项目、缺技术、缺资金也一直制约着朱家沟村脱贫的脚步。

就在这时,朱家沟村210多亩成方连片的优质土地资源吸引了新区供销集团的注意,“对方想把村里的210亩土地全部打包,这是个大动作,我们两委班子研究了好一阵,觉得可行,就去跟村民们做工作。”孙书勤介绍说。

让种了一辈子地的村民们把土地全部流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征求村民意见的日子,加班熬夜都是家常便饭,但想象着大棚建起来的场景,心里便一点不觉得苦!”

日子越过越红火赶一赶乡村游的时髦

园村合一的脱贫模式,使朱家沟村成为新区蔬菜种植的龙头村。村民的口粮地由生产资料转化成“入股资本”,土地变“股份”,村民每年不仅可以得到固定的收益,同时,也由农民变身成工人,拿上了工资。

“园区建了起来,我们得保证它有序运转,长久造福村民。”孙书勤告诉记者,现在两委班子成员忙着为园区提供路、水、电等服务,协调园区的社会治安和稳定,而孙书勤自己也成了园区工人们的组织带头人。“现在一年干的活比以前干好几年村党支部书记的活都多,但心里却从未这么舒坦过。”眼看老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孙书勤感慨道。

记者了解到,蔬菜种植基地可为朱家沟村村集体每年增收14.8万元,加上村里购置商业资产获得的租金、光伏发电等收入,朱家沟村2018年集体收入预计达到33.7万元。“合适的话,今年我们准备给每家每户安上有线电视。”带领村庄富裕起来的孙书勤没有忘记给老百姓实实在在的福利。

“在将来,园区还会发展观光旅游,那时候的朱家沟村也要赶一赶‘乡村游’的时髦,让村里老百姓的日子更上一层楼!”孙书勤展望着。

王 雪 魏宗芹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