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新区高校一技术“搬”上地铁13号线

本报讯 记者从青岛理工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了解到,该院胡松涛教授团队研发的新型区域能源技术将从地铁洞隧内提取冷热源,用于地铁周边小区的冬季供暖和夏季降温。目前该技术所要求的毛细管已经在地铁13号线灵山卫站洞隧内铺设完成,计划今年6至8月份开始试验性应用。

据了解,这种技术叫区域能源技术,又可称为地铁废热源热泵技术,其关键是毛细管的使用。其工作原理为:在地铁洞隧的围岩内铺设塑料材质的毛细管,毛细管内有流动的水,通过这种介质,最大程度地吸收洞隧内机车自身、轨道摩擦等产生的热量,然后传送至地上的建筑物释放以达到取暖的效果;夏季则通过该介质以类似的机制提取洞隧内的冷源,用于地上建筑降温。

目前,地铁围岩、隧道和车站中大量的低位热能需空调系统排除,而传统空调系统存在设置和卫生隐患。将地铁围岩、隧道和车站作为热泵系统的冷热源,地上建筑作为热用户,二者有机结合,既可实现浅层地热能的利用,为地上建筑供暖,又可以将地铁围岩、隧道和车站内的热量排除,改善地下空间的热环境,降低地铁环控系统的投资和运行费用。“地铁洞隧原始恒温在16摄氏度左右,通过洞隧毛细管壁面换热器热泵系统提取,再加热四五摄氏度就可直接用于采暖了。”青理工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老师于慧利告诉记者,该校开发地铁新能源为国际首创,目前在地铁13号线灵山卫站已经完成了相关设施的铺设,计划6-8月份开始试验性应用。“通过铺设毛细管提取冷热源的技术也在海水中得以应用。早在十年前我市就已开始海水源热泵技术的应用,奥帆媒体中心就使用了这项技术。”于慧利介绍说,该项技术的工作原理为:通过潜水泵在较深的海水中提取海水,然后通过冷热交换器获取相对冷热源差,用于供暖或降温。但作为第一代海水源热泵技术,其存在一些弊端,直接提取海水作传导介质,存在造价高、取水深度要求等一系列的问题。

据悉,青理工胡松涛教授团队研发的毛细管海水源热泵技术是第二代海水源热泵技术。“将成人小指般粗的塑料管网铺设在海水下5米左右的海床上,上面用粗砂覆盖,以便于海水渗透,管内是淡水,通过这种介质从海水中提取冷热源并应用。毛细管的介入,让海水源的利用解决了第一代存在的各种问题,造价降低了40%,提高了利用效能,且在我市沿海均可使用。”于慧利介绍说,目前该技术示范工程已完成并已运行了整个采暖季,效果良好,关键技术均已成熟,正在大力推广应用,并形成第二代海水源热泵的国家规范,居国际领先地位,同类技术还可适用于江河湖、湿地环境及余热利用,尤其是海水养殖、育苗等。(宋迎迎 曹玉洁)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