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深耕海上良田建设蓝色粮仓

靠海吃“渔”,资源使然。作为沿海新区,渔业从来就是西海岸的优势,是经济发展和百姓富裕不可或缺的传统“老”行业。但随着近海渔业资源不断衰竭,本土渔业优势尽去,“转”成必然。近年来,新区围绕半岛蓝色经济示范区和“海洋强区”建设战略部署,发力海洋一产,加快实施渔业新旧动能转换,统筹推进蓝色粮仓和海洋生态建设,现代渔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耕海牧渔 盘活万顷碧波

海藻迅速生长,浮游生物汇聚而来,恋礁型鱼群接踵而至……这是鲁海丰海洋牧场近年来耕海牧渔的生动写照。“六七年前,这片海域海洋生物资源匮乏,基本钓不到鱼。”鲁海丰海洋牧场相关负责人李新岩告诉记者,建设海洋牧场使渔业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修复形成了良性互动,促进了渔业持续健康发展。

近年来,新区一直把建设海洋牧场作为拓展渔业发展空间的关键抓手、渔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举措,鲁海丰海洋牧场、灵山海洋牧场、西海岸海洋牧场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海洋农牧化已渐成现实。

随着耕海牧渔力度不断增大,新区渔业发展方式也在转变,休闲海钓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以往渔业以海洋捕捞、冷藏加工为主,渔民卖的是鱼货,而现在我们卖的是一种体验。”鲁海丰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汪显刚介绍,发展休闲海钓产业实现了一产的传统渔业向三产的休闲渔业过渡,对渔业转型升级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延伸了渔业产业发展的链条。

生态建设 倒逼产业升级

孙吉光,曾是薛家岛街道南庄一社区的水产养殖大户,去年为配合蓝色海湾整治工作,他拆除了自家养殖池,做起了水产品电商营销。“过去干养殖,忙活一年赚不了多少钱,蓝湾整治给养殖户松了绑,现在不仅工作变轻松了,收入也变多了。”孙吉光说。

“蓝湾整治是环境提升,也是产业提升。”南庄一社区书记介绍说,蓝湾整治工作开展以来,社区养殖户在各级政府的积极引导扶持下进行产业转型,如今,群众收入渠道丰富了,同时随着岸线环境提升,为发展渔家乐、家庭宾馆等配套旅游业提供了机遇。

项目拉动 海鲜货足量优

在董家口胡家山作业区,全市蓝色粮仓“六大基地”之一的中国北方(青岛)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目前该项目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的陆域冷库一期工程正加快建设,综合楼已完成装修、三栋冷库主体完工并开始二次结构施工,将于今年8月投入使用。

据了解,该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渔港码头、冷冻冷藏基地等,建成后将成为东北亚重要的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工程完成后,水产品交易量将达300-600万吨,拉动其他产业产值近百亿元。“冷链物流基地投入运营后,金枪鱼等贵重鱼类会直接冷冻进-60℃的低温冷库。同时还可以储存市民常吃的鲅鱼、鲈鱼等各类海鲜。”汪显刚告诉记者,冷链物流基地能实现从渔船到冷库的无缝对接,保证鱼类品质。

该项目的建设将提升新区渔业的区域竞争力,市民餐桌上的海鲜供应将会更加“货足量优”。 文/图 李 涛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