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立体扶贫”奏响富民新曲

家门就业有收入健康扶贫解难题

12月25日入夜时分,铁山街道李家店子村48岁的村民李福启开始了夜班的忙碌,正往锅炉里添煤的他,脸被炉火映得通红,这一场景也像极了他现在的生活:红彤彤、暖洋洋。

“腿伤啦!”李福启拍了拍自己的左腿,十多年前的一场车祸造成他左腿残疾,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长期以来只能以务农为生。几年前,他的老母亲生病住院又花了近7万元,对于李福启这个本就贫困的家庭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但是得益于新区的一系列立体化的精准扶贫政策,李福启一家的生活有了明显好转。“村里帮我在家门口的厂子里找到了这份工作,别人在这里工作一天赚九十元,我上夜班烧锅炉一天有一百块钱,白天在家休息还可以干点儿农活。街道还给俺媳妇儿安排了工作,为邻村的低保户五保户做家政服务,每月也能有一千多块钱的收入。家里还喂了六头母猪,去年生了五六十头小猪,挣了将近三万元呢。”李福启笑着说,“今年,母亲再住院费用基本全免,儿子去年大学毕业找到了工作,现在日子真是好起来了。”

李福启所说的住院费用全免,正是受益于新区的健康扶贫新模式。

近年来,新区大力推进健康扶贫工程,不仅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看得上病,还能享受就诊转诊、分类救助、先住院后付费等“绿色通道”服务,让贫困群众看病有保障。

“贫困户住院门诊大病经过基本医保、大病和民政救助后,个人负担的费用再救助90%-95%,自费部分降至0.81%。”新区扶贫办副主任张辉介绍说,同时,新区还对贫困人口医疗费用不设大额救助起付线,全额补贴医保个人缴费部分。

产业扶贫新出路特色园区连农户

不仅是健康扶贫,近年来,新区创新思路、精准发力,牢固树立统筹城市与农村、统筹区内与区外、统筹政府与社会的扶贫理念,积极探索与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减贫脱贫长效机制。

在李家店子村,像李福启这样困难的家庭共有二十户。穷则思变,李家店子村率先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成功收回了一百亩到期承包地,并借助青岛市科技局帮扶优势,与青岛农业大学合作,实施菌菜科研项目,建设百亩平菇产业基地。

“这边一期的十个大棚,再加上那边二期的十个大棚,产权都是咱村集体的,这二十个大棚每年可实现租金收益八万元。”李家店子村党支部书记李开亮指着村西的蘑菇大棚说。“村委会还有三十千瓦光伏发电设备,可实现年收益四万元,这些收入也将用于改善贫困户生活。目前全村贫困户已经全部脱贫,下一步要考虑让他们生活得更好。”

“依托地域特色产业优势,新区按照‘扶贫抓产业、产业带区域、区域育园区、园区连农户’的思路,通过参股扶持、土地流转、产业帮扶等模式,辐射带动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张辉告诉记者,近年来,新区投入1448万元专项扶贫资金打造了大场镇“西海岸草莓公社”、大村镇食用菌扶贫产业园、铁山街道李家店子平菇食用菌扶贫产业园、海青镇荣灿扶贫产业园、胶河蔬菜扶贫产业园等五大特色扶贫产业园区。

加强“造血”脱真贫“扶贫蓝图”得实现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新区还最大限度发挥资产收益“造血”功能,实现了“输血”与“造血”互联互通,引导扶贫收益资金投入周期短、见效快、安全高的农业园区和光伏工程等项目,推动村庄加快脱贫摘帽。

2017年,新区成立了扶贫作战指挥部,使扶贫资金更快更好惠及民生。记者了解到,全区2015年至2017年扶贫专项资金拨付和163个项目建设均被列入新区扶贫作战计划。“产业精准扶贫、特色小镇精准扶贫、大功能区结对帮扶+精准扶贫……新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打响精准扶贫攻坚战,让‘扶贫蓝图’真正从纸上落实到大地上。”张辉告诉记者,目前新区农村贫困人口4757户、8390人和城市贫困人口772户、1277人全部实现了脱贫,41个贫困薄弱村脱贫摘帽。(王雪 魏宗芹)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