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滚石耕海压蛏王

身拖石碾海滩捕捉大竹蛏,贵比海参一斤能卖上百块

12月18日,农历初一,棋子湾大潮。10时许,海水远远退去,宽广平坦的沙滩开始裸露。三五个泊里镇石崖村的村民提着家什,结伴走下岸堤,踩着饱含海水、留存波浪痕迹的细沙,走向海滩的纵深处,惊起一众正在集结觅食的海鸥。

拖石碾压海滩凭气孔寻蛏王

54岁的杜增香便是村民之一。她头裹大红头巾,身穿青绿呢子褂,脚蹬天蓝水靴,左手提白色塑料桶,右手抓一把小铁锨,步履轻快,不觉间便走到了众人前头。

一行人逐渐深入,脚底的海滩开始出现积水,杜增香便在这时停了下来。她把塑料桶放下,铁锨往沙滩一戳,蹲下身来,双手整理起桶中物品:一条宽布带绑安全带一样搭在肩上,末端连接一根拇指粗的长麻绳。随着双手用力,麻绳上绑着的东西被提出桶外:一副被铁条穿起的“石磙子”。

记者定睛看去,这石磙有些与众不同,由青石制成,穿口处被铁锈染红,整体呈圆柱形,粗细一致,直径近15厘米,长约40厘米,较平常所见的要小巧许多。“俺这儿叫石碾,大概20来斤沉,每家用的大小都差不多。”杜增香说着,把麻绳捋顺,石碾平放滩头。在她周围,其他村民也纷纷拿出自家石碾,开始装备起来。

“俺们这里世代都在海边用石碾压蛏子。”话音未落,杜增香提起小铁锨横担在肘心,上身前倾,拉直麻绳,迈步走了起来,身后的小石碾如同欢快的孩子,跟随她的脚步翻滚跳跃,压出一条弯曲小路。

杜增香步履飞快,记者一时竟追赶不上,稍稍接近时,她已经转身奔走回来,时不时侧脸瞅着石碾刚刚压出的“小路”。

“别动,你脚边就有一个!”她突然停下脚步,指着记者脚边不知何时多出的小洞说道。“石碾压过沙子,只要下面有蛏子,过会儿沙子表面就会有像气孔一样的小洞。”杜增香说,寻着这些小洞,就能抓到这里特有的一种蛏子——蛏王。

堆沙丘前赶后截抓蛏有技巧

“为啥有小洞俺也说不太清,应该是石碾过去吓得它往沙子里钻留下的,或者是石碾压实沙子,它不得劲往下钻弄的。”边说着,杜增香用小铁锨从旁边铲了一堆沙子,在小洞上堆了个沙包,盖得严严实实。

“这块沙滩被浅水覆盖了,得先堆个沙包,从中心挖下去,海水就被周围的沙子挡住进不来了,不然一铁锨挖下去,水就灌进来了,啥都看不着。”杜增香一边给记者普及知识,一边开始了挖掘。她双手端着铁锨,从沙包中央轻轻铲起泥沙,铁锨的推挤将沙子不断推向四周,阻挡了涌来的海水。“这活儿急不得,挖重了吓着它,它就把‘舌头’切断一下子钻没了。”

铁锨铲过的沙面平滑整洁,一个孔洞展露无疑。

这时,杜增香做出了让记者匪夷所思的举动,她转身开始挖起孔洞背面的泥沙。“抓蛏王不能只顺着洞往里挖,它逃跑的速度可比挖的快多了。”杜增香介绍说,“刚才从上面挖,那叫‘赶’,赶着蛏子往下走,从挖出的小洞看它逃跑的走向,再从后面截住它的退路。”

从背面挖掘了近20厘米深后,杜增香成功堵截了蛏王,她慢慢从后方清理泥沙,逐渐拉近与洞口的距离,终于在手指触碰到蛏王的一刹那,猛地向沙子中一抓,把正要调整方向继续逃跑的蛏王拽了出来。整个过程持续了2分钟左右,随着蛏王被抓,海水也开始涌入了刚刚挖出的深坑,时间把握得精准而又巧妙。

捕蛏最重四两多最多十几斤

“这个得有一两多沉。”杜增香清洗了蛏王身上的泥沙,放在手掌上给记者展示。这蛏王果然不同于平常蛏子,体型堪称“巨大”,比成人拇指还要粗上几圈,加上伸出壳外的“舌头”,比杜增香的手掌还要长出几厘米,青褐色的两片长壳合抱起来,像一根小竹筒。

“这算平常个头儿,我挖到过4两多沉的呢!”杜增香骄傲地说道,拉着石碾在海滩上奔走,除了蛏王之外,偶尔还会遇到另一种这里独有的美味——西施舌。“抓西施舌不用挖土,用薄铁片围着小洞画个圈,用手伸下去就捧出来了。”

时间飞快,一个小时过去了,记者感受到这份工作并不轻松。布满浅水的沙滩虽不泥泞,却也难以跋涉,沙子的起伏虽不剧烈,却也羁绊脚步,随着时间推移,足底的酸痛开始向上蔓延。“这活儿不好干,你还没拖着这块石头。”杜增香指指石碾,“俺们一天连走带挖,得干四个多小时。”她告诉记者,潮水落至一定程度,村民们就要下海滚石。“年轻人现在都进厂子了,就我们这些中老年还在拉石碾。”她指着不远处一位老汉说,“他叫王增禄,是俺们这些人里年纪最大的,68岁了,还在干呢。”“现在每天多的时候能挖十几斤,加上其他一些蛤蜊、西施舌、海螺等,收获还不错。”看到记者,王增禄老汉拉着石碾走近说道。

耕海补贴家用蛏王贵比海参

“俺家老伴常年卧病,俺趁着能干多干点儿。”王增禄对记者说道。“挖到蛏子就近卖给附近承包户,补贴家用。”

“俺和俺媳妇算是干这活儿最年轻的了,现在不到处去了,就在村里过日子,跟着老一辈赶海,挺好的。”采访中,记者遇到了一对中年夫妇结伴劳作,45岁的代相亮爽朗健谈,妻子杜女士帮他提铁锨,他拉着石碾在沙滩上飞奔,仿佛有用不完的力气。能赶海时从海中讨生活,不能赶海时到地里种庄稼,是这些渔民祖祖辈辈走出的生存之道。“这些野生的蛏王学名应该叫大竹蛏,没有成规模的捕捉方式,只能靠人工捕捉,每年从秋天气温变凉时开始,一直持续到来年2月份,长到1两重得用接近2年时间。”一位正在赶海的海域承包人告诉记者,“现在商贩直接来我这里收,正常大小的七八十块钱一斤,赶上好时候,能卖到一百多块钱一斤,比海参还要贵。” 文/图 李 亮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