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城乡齐步走 教育发展更均衡

教育民生工程情系百姓暖民心。近年来,新区始终将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坚持城乡一体,把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工程列入区办实事强力推进,全力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努力打造“教育,让新区更美丽”教育品牌。

教育硬件设施提升 信息化教学成常态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伴着朗朗读书声,大村镇中心中学206班教室里,语文老师渐晨晨正利用“班班通”给学生讲解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在这个偏远的初中学校,信息化教学早已经成为常态。

“跟几年前相比,这里可是大变样了。”大村镇中心中学校长曲殿国告诉记者,几年前,这所乡村中学还在用老式水泥黑板,土操场“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学生要在简陋的食堂外露天排队打完饭再拿回教室吃……然而,近几年,借力新区经济快速发展,教育部门树立“让农村孩子享有和城里娃一样的教育”工作目标,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先后投资加固改造教学楼、实验楼、教师公寓,新建学生餐厅、录播教室、多媒体会议室,新铺设塑胶跑道,更新微机室、实验室、音体美等特种教室的仪器设备,以多媒体教学为突破口,以建设“校园网”“班班通”为载体,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所有班级和功能室均实现了多媒体教学,让这所偏远的农村中学焕发出新的生机。

提升农村学校师资 城乡教育同步发展

在大力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农村学校的师资“软实力”也不断提升。以大村镇中心中学为例,“师魂工程、青蓝工程、读书工程、名师工程”加快了教师成长,英语教师还能利用暑期外派到澳大利亚学习,分期分批组织教师到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研修。“这都受惠于新区的好政策,一所农村学校的老师,能够出国研修、参加名校培训、聆听专家讲课,放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该校一位从教十几年的老师告诉记者,现在,区、镇、校三级平台为乡村教师提升自身业务能力提供了多种渠道,教师队伍的发展也为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记者从区教体局了解到,近几年,新区建立起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教师定期交流制度,通过委托管理、集团化办学、学区制、城乡联盟、校际联盟等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并全面设立农村教师从教津贴,持续选派城区教师到农村支教,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农村学校教育软实力。

教育投入持续加大 教育事业更具活力

大村镇中心中学的巨大变化,只是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新区工委管委始终将基础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把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工程列入区办实事强力推进。几年来,先后投资33亿元,新建、改扩建139所中小学、幼儿园。

2017年,新区继续加快推进各类教育项目建设,建成使用12所学校幼儿园,开工建设16所学校,改造19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运动场地,创建17所青岛市标准化食堂,改扩建48处中小学标准化食堂,建成使用12所学校幼儿园,开工建设16所学校。其中,新区通过着力实施校舍一流化、食堂标准化、午餐补贴化、操场塑胶化、厕所洁净化等“五化”措施,进一步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走出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新路径。

此外,新区对教育的投入也体现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教师队伍素质越来越高,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优秀教育人才拥入西海岸这片沃土,为新区教育发展注入更多鲜活的动力。(毕海虹 王世俊)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