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耕海牧鱼 打造“蓝色粮仓”

近日,沿连三岛路一路向东行驶,记者来到了青岛鲁海丰海洋牧场,这里背靠唐岛湾,与竹岔岛、灵山岛隔海相望,在沙滩、海湾、休闲渔村的点缀下美景如画。近年来,新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大力发展海洋牧场的决策部署,不断提升海洋牧场建设和管理水平。

海洋农牧化 助力生态保护

建设海洋牧场是一项复杂和系统的工程,包括苗种繁育、初级生产力提升、生态修复、全过程管理等一系列内容,其中,投放人工鱼礁是基本手段。

在鲁海丰海洋牧场,一个个中空的人工鱼礁整齐地摆放在岸边,这些人工鱼礁的四周被开了不少“天窗”。“这些人工鱼礁的中空和镂空设计都是为了增加藻类的附着面,为海洋生物提供最佳的居住环境。”青岛鲁海丰海洋牧场办公室主任李新岩告诉记者,这些礁体沉入深海,相当于给鱼类盖了一间间牢固的房子,吸引鱼群在礁体内活动栖息。“海洋实现农牧化,我们就可以像经营牧场和管理牛羊一样经营海洋和管理水生生物。”

结合人工鱼礁、深水网箱养殖等,新区海洋牧场积极发展休闲垂钓、渔业文化等活动,鲁海丰海洋牧场、西海岸海洋牧场被认定为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发展海洋牧场是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一种重要方式,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海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更是恢复渔业资源、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新区海渔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记者了解到,鲁海丰海洋牧场目前已正常运作三年,通过跟踪监测发现,鱼礁区藻类繁生,浮游生物和水生动物明显增加,同时限制了底拖网作业,减轻了捕捞强度,海洋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实时监控 防御海洋灾害

在普通牧场里,动物的生长情况、牧场的环境变化可以一目了然。然而在海底,想做到这点就有些困难了。

在鲁海丰海洋牧场监控室,记者通过水下镜头看到海鲈鱼、大泷六线鱼、三文鱼等各类鱼群不时出现在礁体附近,有些鱼儿还调皮地“亲吻”摄像头。在一旁的监视器上,盐度、叶绿素、潮高、水流速等参数一应俱全。“有了摄像头,我们能随时对水下情况进行观测和评估,便于更好地了解灾害发生的过程、机制和生物反应,从而保护牧场的生物资源。”

2007年之前,鲁海丰海洋牧场还是一家普通渔场。“以前夏季发生过低氧灾害,当时我们只知道是出了问题,但具体是如何造成的并不清楚。”李新岩说,现在配备了海上监控平台,在水下放置了摄像头,可以实时监测海洋动力、海洋环境等情况,及时监测和监控海洋灾害的发生。

大渔带小渔 渔业集群发展

像这样的海洋牧场,新区共有3处。鲁海丰海洋牧场、灵山海洋牧场、西海岸海洋牧场均被认定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随着海洋渔业迅猛发展,海洋资源承受巨大压力。在此背景下,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换一种方式耕海牧渔已迫在眉睫。“海洋牧场作为一种新型经济主体,引领‘大渔带小渔’集群式发展,提升了渔民、渔业的组织化程度,带动了渔民增收。”新区海渔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作为世界十大危险职业之一,寒冷的海水和冰冻的船甲板等成为威胁渔民生命的诱因。“以前出海经常要在海上过夜,如果遇上天气不好,随时会发生危险,鱼也越捕越少。现在有了海洋牧场,给鱼儿建起了家,不但方便捕捞,鱼也多了起来。”李福来是刘家岛村的老牌渔民,现在在鲁海丰工作,他再也不用经历出海的险况,而且收入也比以前有所增加。王 雪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