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奖项“地球卫士奖”

“美丽中国”赢得世界掌声

三代造林人半个多世纪的持续奋斗,让贫瘠沙地变成绿水青山,也获得世界赞誉。近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他们筑起“绿色长城”

“他们筑起的‘绿色长城’,帮助数以百万计的人远离空气污染,并保障了清洁水供应。”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接受采访时说。塞罕坝林场位于中国河北省北部,占地9.3万公顷。由于历史上的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北方沙漠的风沙可以肆无忌惮地刮入北京。1962年,数百名务林人开始在这一地区种植树木,经过三代人努力将森林覆盖率从11.4%提高到80%。目前,这片人造林每年向北京和天津供应1.37亿立方米的清洁水,同时释放约54.5万吨氧气。

塞罕坝林场场长刘海莹告诉记者,这一奖项是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50多年艰苦创业的肯定,也是激励和鞭策。“我相信,只要我们继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努力,中国可以创造更多像塞罕坝这样的绿色奇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属于“三代人的荣誉”

伴随着热烈的掌声和欢快的音乐,老、中、青三位塞罕坝人从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手中接过象征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的奖杯。虽然早已白发苍苍,73岁的陈彦娴走向演讲台的步伐却十分轻盈。

陈彦娴依然记得自己刚到塞罕坝的情景:“上山造林没水喝,满嘴起泡,嘴唇干裂,张不开嘴。我们只能把干粮掰成小块儿往嘴里塞。一天下来,泥水糊得满身满脸都是,不说话分不清谁是谁……”回忆和讲述在塞罕坝造林的艰苦历程,陈彦娴却始终面带笑容。“虽然经历了很多磨难,但我不后悔。如果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还是会选择塞罕坝。”

“塞罕坝各项事业的发展,始终凝聚着科技的力量。”刘海莹说,塞罕坝的开发建设,就是一部中国高寒沙地科技攻关、可持续发展的进步史。如果用“拓荒”来形容第一代务林人,用“传承”来形容第二代务林人,那么,第三代务林人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呢?“80后”于士涛告诉记者:“攻坚”。于士涛解释说,经过55年的奋斗,整个塞罕坝能够造林的地方几乎已被开发殆尽。第三代塞罕坝人正在向更干旱区域、更高海拔地区发起挑战,通过科学研究、借助外脑等,突破了多品种种植、病虫害防治等难题,并承担了包括鸟类问题研究等多个科研课题,在新的时代继续艰苦创业。 据《北京日报》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